土家節日趕年是怎么回事?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是過除夕,而土家總是比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哪家有亡人的還要再提前一天過年節。土家族族團內因姓氏不同,年節時間也不同。如龍、梁二姓就是過十月年節或十一月年節的。
為什么土家要過趕年?他們流傳四個傳說。最為流行的是土家抗倭寇得勝的故事。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的先民隨胡宗憲征倭寇,在十二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一天過了年,大犒所有將士。將士們吃了豐盛的酒席,養精蓄銳,到除夕那天乘倭寇沒有防備時攻打,取得勝利。以后,為了紀念土家先人,提前過年,并成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另一傳說,主要是說提前過了年出征,才能取得抗倭寇勝利,以后就相沿成俗。所以土家人在過趕年吃飯時,有的事先還要手持扁擔在房前屋后走一圈,并用吹火筒嗚嗚地吹奏一番,表示在出征前,吹牛角集合的情景;有的拿著獵槍,在附近的山上走一趟,象征性地摸敵人營盤,以紀念先輩取得的勝利。
還有一種傳說,在過去很遠很遠的年代,貝錦卡首領,帶領部落來到了貝錦寨,見到那里柴水方便,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子,野牲口成群結隊,河里的魚很多,高興極了,就決定在這個美麗的寨子住下來。當官兵趕來,要把這個部落趕走時,貝錦卡不投降,堅持打了三年又六個月,最后趁來犯官兵三十過年的時候攻打敵兵而取勝。后人為紀念這個勝利的日子,每年的春節都要趕前一天過年。
為什么有的土家人過年時,屋前要插幾枝“野貓樹”和吹“咚咚喹”(土家族樂器),有的還在家里搭起帳蓬過趕年。傳說在清朝的時候,湘西古丈會溪坪下面,是土王與客王都督打仗的地方;他們連年打仗,人民不得安寧。有一年快到過年的時候,土司王被客王都督追趕到一個山包上駐扎。因官兵人多勢大,土司王不敢領兵沖出去,眼看要過年,不知家中老小安危,于是全體士兵依照土司王規定,每人砍一棵樹做成長槍,提前在臘月二十八過了年。到初一早晨,天剛亮,他們就伸出“樹桿槍”,吹起“咚咚喹”,喊殺連天;山下官兵只見山上密密麻麻,長槍如林,嚇得四處逃跑。土家人打了大勝仗,為了紀念戰爭的勝利,后人就按當年臘月二十八的規矩過年。
洛塔何氏和田氏為什么要在臘月二十八日過趕年呢?傳說當時只有九節牛角的何氏九兄弟和田好漢來到洛塔一帶地方,森林密茂,山中的貓兒野獸很多,但找不到野豬,他們就出去打獵。有一個人在臘月二十八日,打了一個野物做了年肉,就在這天過了年,以后,他們就在臘月二十八過年。
相傳,在龍山洗車河草菜一帶的向氏和尚氏,是在共同落難時結拜成兄弟的,一個是姓,一個是小姓;過趕年的時候,大姓過二十八,小姓就過二十七。
土家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有的叫祭灶神或送土王、祖宗上天;這天一定要大掃除,用白臘樹葉“炸跳蚤”,一家老少都要沐浴,叫“洗邋遢”。
土家在過年時,要殺年豬祭祖,還要舂粑粑,做糖果煮酒。年豬肉要放在門的后面,用蓑衣蓋上(土家人平時有不能穿蓑衣進屋的禁忌),不能讓外人看見。由一人持刀或矛站在屋門口,見到有人在門前經過時即追趕,并且一定要把他拉到家中吃一頓酒肉。如果沒有趕上,他就要蹲著向前看三眼,表示能平安過好年節;有的要用麻布做成占堂屋1/3寬的圍帳,把殺的年豬圍起來,過兩天再拿出來祭祖和加餐;有的地方在過年時,先將豬頭、豬尾及其內臟各取一點,拼成“十全”祭祖先。
趕年做的糯米粑粑,總是五個一串,另外要做五個大粑粑,叫做“庫弄粑粑”,這主要是向土王進貢用的。以前,土王在世時,規定每年過年必須給他進貢五個大粑粑。土王死了,還要照樣進貢,一直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個土家不做大粑粑,一年都不會吉利。
過年時,一般都要在夜半進行祭祖。有的傳說老祖宗到達湘鄂川邊正是夜半,所以要在這個時辰過年。以前,土家在吃年飯之前放爆竹,以后改成吃過了年飯再放爆竹。為什么要
改?據說,如果先放爆竹,土王的兵聽到了,會來搶吃年飯,那時土王的兵,經常在過年時搶老百姓的肉吃。因此,土家人就把肉切得很細,伴著蘿卜、白菜、粉絲等十多種菜,叫做“雜菜”,土王的兵就不搶這種菜吃了。這是過年的好菜,還要留些在正月間款待尊貴的客人。趕年祭祖的儀式十分隆重。在堂屋神龕下擺桌椅;桌上擺茶果、香燭、醴酒、粑粑和餅糖等;粑粑上都插有梅花枝和柏枝,并用幕布圍起來。這樣陳設是因為明朝倭寇竄擾江浙時,永順土司彭翼南統領土兵3000赴松江打仗,在凱旋時,趕不上回家過年節,就在路邊梅樹、柏樹下過節,故相沿成俗。吃年飯時,家家都要蒸飯和做坨坨肉(大的1斤,最小的也有2兩一坨)。據說趕年時,出征的人多,要用甑子蒸才夠吃,肉也來不及切,只有切成坨坨,裹些小米和調料拌好,蒸著吃,吃不完,還可帶著在路上吃。有的地方在吃完年飯后,全家老小,背上衣服、被子等,在山坡里到處奔跑躲藏。傳說這是因為祖先很窮,吃了年飯就要趕緊逃難的緣故。
除夕之夜,他們在火炕里燒兩根木柴,一面燒,一面念:做工夫(農活)年成好!喂肥了豬好吃肉,碓眼通好舂米,養豬豬好,養雞雞發。除夕夜里公雞一叫,各家都要做些象征性的手勢,如用舂碓舂三下;將磨推三下;在豬欄邊喊豬三聲;在牛欄邊叫牛三聲;在糧倉門邊敲三下。有的還在屋前后的果木樹上貼紙錢,用斧頭把樹桿敲幾下,并問“今年你結不結果?”另一個人答:“結”;“今年你甜不甜?”答:“甜”。“今年你掉不掉?”答:“不掉”。
除夕之夜,要“守年”和“搶年”,每戶都通宵達旦燒旺火,還要越燒越旺。全家人在火炕邊圍坐,說笑講故事,叫“守年”。到雞叫時,土家寨子各戶都要搶年,燃放鞭炮;放鞭炮時還要打鹽缸,全家大小都要高呼:“豐收年成我家來”。誰家的爆竹早放響。誰家下年最吉利,所以大家都要搶早放鞭炮,而且放得越多、越響亮,就預兆新一年越發家,土家稱此為“搶年”。
有些土家,還有在山坡上的樹下過趕年的風俗。傳說是因為祖先遭災受難,不能在家里過年節,為了不忘祖先的苦難,就形成在野外過節的習慣。保靖等地有的土家,還有到田邊祭祖后,再回到家里團聚的風俗。吃過年飯后,即把廁所及所有的小門都關好,只把大門掩上,在大門的環和門上插上椿木樹桿,迎接祖太婆婆回家過年。因為祖太婆婆生前就是這樣過趕年,子孫也要照樣做,祖先才喜歡。
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去拜同宗同祖的家門長輩;初二多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多去拜鄰里鄉親。從初三到十五“調年”,迎春活動逐步進入高潮;有土王廟、八部大神廟的地方,就要上廟去擺手祭祀。土家也過元宵節,有的地方還過十六和十七。夜晚,必須在房外燒杉樹枝或臘樹枝,響聲吱吱,稱為“燒虱蚤”。兒童們大聲呼喊追逐,叫“趕毛九”、“趕毛狗”,象征驅趕野獸,保護家禽家畜興旺。
——土家節日趕年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