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建設美麗中國是張家界旅游發展的機遇
“好山好水好時代,十八大召開樂開懷,科學發展來引領,全民同心小康成。喲喂――”11月11日晚,湖南張家界市委書記胡伯俊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客中央臺》節目中,合著桑植民歌的曲調即興唱出對十八大的感受。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對張家界來說,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機遇。”長達一小時的直播時間里,胡伯俊暢談了張家界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產業發展和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1.守住生態底線 對污染說不
“沒有去過張家界的人,看山一般是一座一座的,而張家界的山是一根一根的。我們的奇峰有3103峰,溪流有800條。憑著這得天獨厚的地貌資源,張家界1992年就獲得國內首批世界自然遺產的殊榮。”在胡伯俊眼中,張家界就是一個年輕、美麗的旅游城市。
“我們把生態作為生命線,底線一定要守住,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胡伯俊說,自建市以來,張家界歷屆市委、市政府就一直堅持“保護第一、永續利用”的原則,采取了向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環保工作、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進行立法保護、實行景區內環保旅游客運車輛專營等諸多全國首創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來,張家界又提出建設國家級生態市的目標,并制定了相關規劃。“按照規劃,我們對一些污染項目,絕對的說不,這些年共拒絕了50多個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
2.發展森林旅游 延伸產業鏈
“張家界現在森林旅游的面積有16.8萬公頃,平均每10個張家界人就有一公頃的森林公園。”胡伯俊說,在生態文明建設轉化為經濟效益上,張家界的經驗就是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延伸森林旅游產品、健康療養等旅游產業鏈。“實踐證明,我們能使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相得益彰。”
“在未來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張家界還會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進一步創新豐富,產生更大的綜合效應。”胡伯俊勾畫出未來張家界旅游產業的藍圖:借助森林負氧離子治病和進行康體療養的專業醫療機構應運而生;在“森林大氧吧”里開展的登山、蹦極、攀巖、探險、溫泉等專業健身項目蓬勃發展;以綠色食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旅游農業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為農民帶來高額收益;利用張家界豐富的綠色植物資源提取的保健食品、保健藥品產銷兩旺;高端民族文化演藝、高科技文娛項目、地質地貌演化博物館、生物多樣性資源博物館等深受游客喜愛。
3.做好文化旅游 晚上看大戲
有故事情節的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體現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張家界—魅力湘西》、原生態演出的《武陵魂—梯瑪神歌》……胡伯俊對張家界旅游演藝節目如數家珍。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體。”這是胡伯俊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張家界目前打造整合了五臺旅游演藝節目,它們各有特點,不是同質競爭,而是差異化發展,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今年以來,張家界基本上每晚都有8000-10000人看節目,改變了過去‘白天看山頭、晚上抱枕頭’的現象。”胡伯俊說,每天晚上看節目,既增加了消費,也延長了消費的停留時間。為此,張家界還特意開辟了旅游周票,“一張周票298塊錢,可以在景區呆一個星期,連續進出七天”。
——十八大建設美麗中國是張家界旅游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