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張家界的元宵節打造成多民族的狂歡節
時間:2014-02-16 08:11 來源:未知 作者:西湖柳月 點擊:次
張家界旅游,正月十五,張家界市近30萬各族群眾和100多支3000多人的民間文藝團隊聚集在城區,以載歌載舞的民族狂歡方式,慶祝傳統元宵節,祈愿國泰民安。
張家界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33個民族的聚居地,先民們留下了17大類73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市城區所在地的永定區,自古是中國大西南的門戶。自漢朝開始,當地形成了各族群眾于元宵燈會同時競技民族藝術的習俗,至唐朝得到空前發展,歷時1000余年,發展成為當地多民族的狂歡節。張家界旅游。
據了解,從正月十四開始,100多支3000多人的民間文藝團隊,自發來到了張家界市城區,在大街小巷進行巡回表演。參與表演的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龍燈、草獅燈、高花燈、傘燈、板板燈;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庸陽戲、土家茅古斯、桑植民族、白族仗鼓舞;有神秘的儺戲、打溜子、鬼谷神功等數十種原生態的文藝表演形式。這些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藝術大多在張家界民間傳承。此外,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還吸引周邊地區的文化表演隊伍前來觀摩和競技。
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每年要吸引周邊數縣的民眾觀看,形成30萬人聚集的狂歡節。每年的“多家族狂歡節”還要吸引歐美、港澳臺、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數萬游客參與。
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是張家界各族群眾歌唱幸福生活、祈愿國泰民安的精神狂歡,張家界市將傳承這一具有千年傳統的文化旅游品牌,像“西班牙斗牛節”“柏林文化節”一樣,打造成蜚聲中外的世界品牌。張家界旅游,大連到張家界旅游。
張家界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33個民族的聚居地,先民們留下了17大類73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市城區所在地的永定區,自古是中國大西南的門戶。自漢朝開始,當地形成了各族群眾于元宵燈會同時競技民族藝術的習俗,至唐朝得到空前發展,歷時1000余年,發展成為當地多民族的狂歡節。張家界旅游。
據了解,從正月十四開始,100多支3000多人的民間文藝團隊,自發來到了張家界市城區,在大街小巷進行巡回表演。參與表演的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龍燈、草獅燈、高花燈、傘燈、板板燈;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庸陽戲、土家茅古斯、桑植民族、白族仗鼓舞;有神秘的儺戲、打溜子、鬼谷神功等數十種原生態的文藝表演形式。這些原生態的民族文化藝術大多在張家界民間傳承。此外,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還吸引周邊地區的文化表演隊伍前來觀摩和競技。
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每年要吸引周邊數縣的民眾觀看,形成30萬人聚集的狂歡節。每年的“多家族狂歡節”還要吸引歐美、港澳臺、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數萬游客參與。
張家界“多民族狂歡節,是張家界各族群眾歌唱幸福生活、祈愿國泰民安的精神狂歡,張家界市將傳承這一具有千年傳統的文化旅游品牌,像“西班牙斗牛節”“柏林文化節”一樣,打造成蜚聲中外的世界品牌。張家界旅游,大連到張家界旅游。
——把張家界的元宵節打造成多民族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