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臨渭區挖掘人文資源 推進鄉村旅游
12月25日,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2016“宜居宜游 富美臨渭”旅游年·推介暨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圍繞建設“宜居宜游、富美臨渭”總體目標,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提升臨渭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力打造秦東最佳旅游目的地,由臨渭區委、區政府、市文物旅游局共同主辦的2016“宜居宜游、富美臨渭”旅游年·臨渭旅游推介高峰論壇于2016年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在渭南市恒昌王子國際酒店舉行。來自省市縣各級領導、行業專家,知名嘉賓、景區代表、各界媒體,以及旅游產業行業經營主體齊集一堂,為臨渭旅游發展獻計獻策,交流探討。
悠悠渭水中流東去,滔滔尤河北瀉成川。山川錦繡的臨渭區是渭南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觀眾平原,渭水河畔。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南靠秦嶺,北依渭水,是陜西省內重要的游客集散地,這里自然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曾出現七位宰相、八名大將、十二任尚書,英賢將相,代不乏人,因寇準、白居易、張仁愿被稱 “三賢故里”。革命先驅王尚德、政治家屈武、上將張宗遜,盡皆近代翹楚。
以秦漢文化為代表的歷史遺存,以原生態的石鼓山、秀龍山、天留山為引領的自然風光,以我國“航天故宮”聞名遐邇的航天航空博物館,為臨渭區宜居城市的建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儲備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區內全國僅存的秦始皇焚書臺——灰堆遺址,湭水夜月、瑞泉瀑布、密畤晚霞、象山雨霽、渭水春漲、豐原秋眺、泰寧晨鐘、風門堆雪臨渭八勝享譽經久,民間光武帝劉秀、王莽的傳說逸話俯首可拾,南塬的山川流泉,建于晉代的慧照寺塔、寇準墓冢、白氏祖塋,與現代文明文化依以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淀燦若星河,壯麗的山川河流交相輝映。”
本次2016“宜居宜游 富美臨渭”旅游年·推介暨高峰論壇,內容包括臨渭旅游推介會、臨渭旅游高峰論壇、臨渭旅游燈展節,旨在通過舉辦活動,充分展示臨渭魅力,塑造臨渭品牌,激活臨渭文化旅游發展潛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新的增長極。
在穿越了時空的非物質文化渭南老腔展演后,各界來賓通過臨渭旅游現場推介展示,對區域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融合深入探討,暢所欲言。專家學者就臨渭區旅游主題各抒己見。文化學者肖云儒強調:“怎樣讓老百姓體驗到我們的旅游,怎樣實現將當地旅游資源組合進旅游大平臺,必須思考,從我們有什么轉化為我們要什么,從產業思維轉化為金融資本,借助一帶一路優勢將產業經濟和資本經濟融合,是應當考慮方向。”
臨渭區委書記郭柱國表示:誠邀各界來賓相約臨渭,共商臨渭旅游發展大計,共謀臨渭發展。近年來,臨渭區委、區政府深入推行“美麗鄉村+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在環境治理上抓成效,在基礎建設上提水平,在旅游產業上做文章,將旅游產業鏈延伸到村。以農業為主的傳統農村經濟逐漸轉為現代農業休閑觀光產業,催熱了“鄉村旅游經濟”,以“農民生活的幸福家園,市民向往的休閑樂園”成為靚麗特點。
今年來,圍繞“宜居宜游 富美臨渭”總體目標,按照“北人文,中古城,南生態”的思路,臨渭區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大力實施“旅游興區”的戰略,全力打造秦東最佳旅游目的地。依托渭南厚重的人文歷史,建設慧照寺,來化塔景區廣場,打造寇準廉政文化園,李十三戲曲長廊;依托城市優勢,將老城打造成4A級景區,依托秦嶺自然風光,開發建設天留山,石鼓山,秀龍山;依托魅力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充分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打造四大宜游園區,建設以葡萄產業為核心的全國最大鮮食葡萄基地—渭南葡萄產業園,以航天測控裝備為核心的南塬航天生態園,以軍事教育為核心的全省唯一一個軍事博覽園,以關中民俗為核心的桃花源,開發旅游精品線路,打響臨渭旅游品牌,著力構建歷史人文有游,生態休閑游,古城文化游,紅色愛國游,特色鄉村游“五大旅游板塊”。
區長劉寶琳稱:“2016“宜居宜游 富美臨渭”旅游年·推介暨高峰論壇在此刻結束,臨渭旅游發展因為今天各位專家學者的點睛把脈,將步入新階段,譜寫出新篇章。通過本次論壇,就如何塑造臨渭旅游品牌,激發臨渭旅游發展潛力,更加明確了方向和戰略,我們深信,今天的精彩對話之后,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臨渭旅游將會迎來一個絢麗多彩的未來”居長壽之塬,游桃花之都,一起來感受宜居宜游、富美臨渭的獨特魅力。
————陜西渭南臨渭區挖掘人文資源 推進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