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矗立在臺2省道28.7公里處的石門洞,這時大多數的旅人無需路標及任何說明,就能意會到自己已經踏入了在臺灣319個鄉鎮中,地處最北端的石門區,石門洞是石門區引以為傲的顯著地標,也是最著名的代表景點。
它是長年經由海水浪濤沖鑿,因地形隆起而形成的一座高約十公尺拱門狀的天然海蝕巖洞。日人據臺時,由于它奇特的海蝕地形,讓日人大為驚嘆,而留下碑文以茲紀念,并將此地命名為『石門莊』,一直到臺灣光復,仍以『石門』為鄉里定名迄今。
走入洞門,海風徐徐吹來讓人心曠神怡;而洞外的海濱,石礫淺灘,混雜了大量的螺貝類、粗貝殼沙與礁石,斑斕的色彩及各異其趣的造形,可以戲水聽濤、可以觀浪賞景,讓人流連忘返。
位于石門區富貴角岬東南側,屬沙岸地形,因而形成多處海岸沙丘。為了把石門打造成名符其實的風箏故鄉,北觀處以「風箏」為主題第一座風箏公園「石門風箏公園」。
石門風箏公園位于臺2線約26.5公里處,占地面積為6公頃,此地足以堪稱為東南亞地區最符合風箏放飛及國際競賽的場地。架構于礁巖兩端的景觀橋,為公園內最為顯著的人工造景,而植被景觀也讓將原本有如沙漠的老梅海濱,改造成如綠洲般的盎然生氣。
而沿著海岸線鋪設的步道觀景平臺及涼亭,更是擁有欣賞海景的寬闊視野,漫步其中欣賞海天美景,十分悠閑自在。如果能配合潮汐的漲退,還能在潮池邊進行潮間帶生物的觀察活動,甚至釣魚或潛水活動。
黃昏時分的日落夕照,更值得您好好品味賞游一番,一趟石門洞之行,不僅可以窺見珍貴多樣的生態,也能看見石門海之濱的豐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