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旅游景點大全,最美甘孜十八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現轄18縣,18個縣有著不同的名字,名字背后有著不同的故事。每一個縣也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跟著川鍋來看看它們的前世今生吧!
1.康定
康定古稱打箭爐,蜀漢時諸葛亮南征孟獲,遣將郭達在彼處(今康定)造箭得名. 其實打箭爐是藏語‘打折諸”的譯音。‘打”指大地山流來的的打曲河(雅拉河),折為折多山流來的折多河。諸,是雅拉河,折多河兩水匯合之處。光緒三十四年(1908)打箭爐改為康定府。民國2年(1913)設康定縣。
2.瀘定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撫奏準在大渡河的安樂(藏語稱阿壟)修建鐵索橋,橋成后康熙帝賜名為“瀘定橋”,“瀘”之河(修橋奏折誤稱為瀘河),“定” 表示平定“西爐”之亂后瀘河一帶安定。置縣時便以橋取縣名。
3.丹巴
置縣時,取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故名丹巴。
4.九龍
“九龍”稱謂,系設置九龍設治局時,所劃轄地包括:菩薩龍、三安龍、麥地龍、墨地龍、三蓋龍、八阿龍、迷窩龍、洪壩龍、灣壩龍等9個村寨,均含“龍”字音而得名。
5.雅江
雅江,藏語名“亞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礱江重要渡口之一,清軍曾設汛守備,置縣時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縣治所處位置在雅礱江邊而得名。
6.道孚
道孚昔稱“道塢”,藏語譯意為“馬駒”,縣名依地形而定,縣城地形如馬,故名。民國2年(1913)改名道孚。
7.新龍
藏語名“梁茹”,意為森林間的谷。昔稱“瞻對”,意為鐵打成疙瘩。縣城駐地,藏語稱“珠母宗”,意為雌龍,因城后夏熱山形如臥龍;1950年解放,藏語改稱縣城為“主沙宗”,“沙”意為新,寓為舊龍換新,故名。1951年廢原縣名“瞻化”,更名為新龍,寓“龍獲新生”。
8.巴塘
最早見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實錄》,系藏語譯音,意為“綿羊聲壩”,含吉祥之意。巴塘縣駐地,原系四山生命,綠野中開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處一片“咩咩”叫聲,藏語“咩”即為“巴”音,因而以聲音定地名,取名“巴塘”。
9.理塘
藏語稱“勒通”,“勒”意為青銅,“通”意為草壩、地勢平坦,全意為平坦如銅鏡似的草壩,以境內有廣袤無垠的草壩得名。理塘,藏語譯寫語音,歷史上曾漢譯為:李唐、里塘等。
10.白玉
白——吉祥盛德,玉——地域或地方。相傳該地是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傳授無上密咒大法之圣地;其四周地形組成吉祥的圖案,系吉祥盛德之處所,故以“吉祥盛德之地”為其命名“白玉”。
11.鄉城
藏語譯意為“手中佛珠”!因為在鄉城碩曲.瑪依.定曲三條河流由北向南眾貫全境.宛如一串串佛珠!鄉城由此得名!
12.石渠
藏語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礱江源頭。石渠系藏語“色須”譯音,以境內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60)的黃教寺廟“色須貢巴”而得名。
13.稻城
古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11年),正式核準置“稻成縣”,隸康定府!段骺祱D經》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故改名稻成縣,預祝其成功之意”。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縣”。
14.德格
元初,薩迦派第一代祖師、第一代薩迦法王八思巴,途經德格,將德格第二十九代四郎仁欽,選定為“色班”(法王膳食堪布),稱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質和福份,賜名“四德十格之大夫”,從此,四郎仁欽即以“德格”作為家族名,地名隨家族名稱為德格,亦為縣名。(四部指法、財、欲、解脫。十善指近牧、遠牧善草、建房、耕種善土、飲用、灌溉善水、砌墻、制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
15.色達
藏語意為“金馬”,因歷史上曾在色塘境出土一馬形金塊得名。
16.爐霍
昔稱“霍爾章谷″,藏語“霍爾″意指蒙古人,“章谷″意為山巖石上。因霍爾章谷土司的官寨處于山巖上,系蒙古族后裔,故稱“霍爾章谷″。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置屯時取名“爐霍″,因爐(打箭爐)至霍爾為入藏要道,故名。
17.得榮
“得榮”舊稱“得隆”,原為巴塘土司轄地。藏語意為“峽谷地帶農區”
18.甘孜
藏語為“潔白美麗”。據傳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達賴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錯到霍爾地區建十三座黃教寺廟,其第一座寺廟――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頭的地基上,故名。
——甘孜旅游景點大全,最美甘孜十八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