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已經鐫刻進很多游客對于海南的印象中。如何讓青山綠水成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劑?各方人士都在探索。
16日下午,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的會議間隙,記者專訪了與會嘉賓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海南有著很好的自然稟賦資源,低碳經濟可作為海南未來發展的選項。”李俊峰站在會場外的綠地上,享受著微風的吹拂。“那么美的資源,完全可以用來發展綠色的旅游經濟和碳匯經濟等低碳經濟。”
自1989年以來,我省綠化造林不斷取得重大成果:從1992年“提前滅荒”目標的提出,到2004年提出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60%的規劃,再到2010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已實現60.2%。據相關專家測算,2008年海南省森林碳匯量已達4194.14萬噸,而當時海南的森林覆蓋率為58.48%。
豐富的森林碳匯量就一定能贏得碳匯市場的青睞嗎?“碳匯資源就像我們的車位資源,10年前我們很難想到現在的車位會一個難求,同樣的,世界的環境容量是有限的,隨著發展的深入,環境的碳匯資源會日漸稀缺,清潔發展機制剛被延長8年,就很好地說明了低碳經濟大有作為。”李俊峰巧將碳匯資源比作車位資源,一語道破海南碳匯經濟的美好前景。
低碳經濟的認知和發展是需要一個長期的認知、接納過程,海南在該領域的發展“不要急于求成”。“海南最大的資本就是青山綠水,千萬不要因一時的GDP效應而濫用發展空間,對于工業的項目引進要慎重再慎重。在預留發展空間的同時,海南也可通過一系列的調研情況,為以后的"生態買賣"做準備。”
李俊峰在寄語海南低碳經濟發展策略的同時,也援引國外的成功經驗為海南的發展“鼓氣加油”。“鐵礦石、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都不在原料的原產地,所以海南不必因未能及時建立碳匯交易市場而氣餒。”李俊峰說,“丹麥等低碳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不僅重視碳匯經濟,也很關注深挖自身的特色旅游資源助推低碳經濟的發展。海南也許可以借鑒他們建設美麗小鎮的經驗。”海南旅游,大連到海南旅游。
——發展綠色旅游經濟和碳匯經濟——綠色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