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生態村和風情小鎮結合起來
休閑游,觀光游,生態游,風情游,如今的海南,旅游概念絕對比旅游景區要多得多。當今旅游,人們已經對一些人滿為患的大眾景點審美疲勞,尤其是自駕游和自助游的興起,顛覆了以往旅行社拿菜單的旅游概念,海南鄉村游漸漸被人追捧起來。
據南海網報道,年過六旬的李孝儒,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從1995年參與規劃創建海南屯昌縣第一個生態文明村至今17年,他在工作之余奔走于各個村莊,已為屯昌義務規劃、創建了300多個文明生態村。
前幾天,聽文昌市委書記裴成敏介紹,文昌正在推出一系列的風情小鎮,比如東郊椰林小鎮,書香小鎮,風車小鎮等。他們不再用征地手段開發農村,而是在現有農村注入旅游元素,讓農民生活具有旅游表演性,讓游客有看頭,農民有奔頭。
有常來海南的驢友深有體會,說海南旅游的亮點在農村。無論是用火山石砌成的院墻,還是被榕樹遮掩的小屋,冬瓜一樣碩大的波羅蜜直接長在樹干上,菠蘿卻像白菜一樣長在山坡上,這些在海南人看膩了的場面,在游客眼里卻成了風景。就是街頭背著孩子擺攤的村婦,也很容易成為攝影家的捕捉對象。旅游這事,本來就是針對外來人的,凡是外地人覺得稀罕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旅游對象的。
筆者曾經毫無目的在海南走村串戶,一不小心就能得到驚喜。在文昌,我們曾經在荒草叢中看到過抗日名將鄭庭笈的墓,曾和一伙采風的驢友對鋪前鎮的斑駁街景狂拍;在臨高,我們曾在百仞灘的河道上徜徉往返,對新盈鎮小街虛擬了一個穿越的過去;在定安,我們曾涉過齊腰的雜草,去尋找南建州王官的墓冢,在張岳崧故居考證當年的建筑規模;在萬寧,為小海邊的裴氏宗祠驚奇不已;在昌江,撫著趙鼎的衣冠冢感慨萬千。山里一棵樹,海邊一塊石,就是生態;圍繞這些生態,村民都能說出一連串的故事,這些故事,就有風情。
一位退休干部,不借助任何權力支撐,為什么就能獲得300多個村村民的信任?這不僅說明了海南農村的天地廣闊,還顯示了海南農民的渴望期待,更點撥了海南生態村的發展方向。只要是真心服務,農民就會歡迎;只要是撲下身子,農村就有天地;海南的農村只要稍加整治,就可以成為生態村,生態村整合起來,稍加包裝,就能成為風情小鎮;風情小鎮串連起來,就是海南旅游的新思路。旅游這件事,其實很簡單。
生態村為什么受當地村民歡迎?因為生態村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風情小鎮為什么能受游客追捧,因為風情小鎮能刺激游客的感覺。生態村是風情小鎮的支撐點,風情小鎮是生態村的集散地,海南旅游,是否可以不再局限于東線看海?不再依賴于門票收入?不再受制于旅行社組團?不再被零負團費困擾?但愿這些建議能給專家們和決策者一點思考提示。
相關鏈接:大連到海南旅游
——海南旅游,生態村和風情小鎮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