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支洲島力爭成為海洋生態旅游新標桿
聯系電話:0411-39622688
微信:2993931259
新浪新聞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近7000個,管轄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我國陸地面積的1/3。如何科學地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是關系到我國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大課題。目前為止,人類從海洋里獲取生物資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然而由于竭澤而漁型的過度捕撈,不顧環境的粗放式養殖以及沿海的城市建設、工業開發等,導致沿海生態環境的破壞。一些魚貝類、大型海藻等海洋經濟生物資源量嚴重衰退,某些魚類資源已經瀕臨滅絕。
面對這一困境,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不斷實踐,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我國海洋與漁業工作者提出了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的新理念。2008年,國家海洋局設立了海洋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這個項目是通過人工魚礁生境優化、水產生物苗種增殖放流、魚類行為音響馴化、海洋環境因子實時在線監測與評估、生態漁具開發等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的研發與集成,構建現代海洋牧場技術體系,這標志著我國現代海洋牧場探索與實踐的正式開始。
作為國內旅游景區的環保先鋒,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從創辦伊始就一直走在開發生態型景區環保型景區的前沿。蜈支洲島一直探索“人與自然”、“海洋與旅游區”和諧相處的模式,并將景區的身份定位為海洋的建設者,保護和修復蜈支洲島海洋生態環境,為蜈支洲島旅游休閑漁業的開發創造條件,走海島型旅游區可持續發展路線。
2011年5月,蜈支洲島旅游區投放了第一批人工魚礁200個,開啟了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建設的“實驗年”。同年7月,蜈支洲島將20萬尾紅鰭笛鯛、紫紅笛鯛魚苗投放到海洋牧場的人工魚礁區補充和恢復該片海域的魚類資源。
為了做好海洋牧場的后續建設和保護,避免各種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破壞,蜈支洲島旅游區專門成立了管理人工魚礁的海洋部。在天氣晴好的日子,人們甚至可以透過清澈的海水看到這樣的畫面:潛水員背著氧氣瓶潛到人工魚礁區域觀察海底環境,并對破漁網等海洋垃圾進行清理,而成群的魚兒圍繞著潛水員,十分有趣。
除了日常管理,2016年9月,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海南大學、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聯合啟動了“三亞蜈支洲島萬畝熱帶海洋牧場”工程。蜈支洲島依托高校資源指導對海洋牧場進行了深入而科學的建設,定期對海洋牧場進行維護和管理,定期開展海洋牧場監測調查。
如今,蜈支洲島旅游區的“海洋牧場”建設已經頗具成果:近年來已先后投放水泥型人工魚礁1400多個,30多米長廢棄漁船構建的船型礁21艘,投放共計30000空立方。不僅如此,三亞蜈支洲島旅游區每年耗費數十萬元購買牙鲆、黑鯛、黑鲪、黃蓋鰈、海參、鮑魚等魚苗投放海洋牧場,恢復蜈支洲島海域的海洋生態鏈。蜈支洲島旅游區為建設海洋牧場投入資金量達3800余萬元,如今已經頗具規模。
在未來,以人工魚礁為基礎建設的海洋牧場將通過進一步探索科學性建設規劃,打造出國內尚屬首次嘗試的萬畝熱帶海洋牧場,并在國內首創建設海底生態公園,屆時,這片美麗的海域將更具生命活力。
——蜈支洲島力爭成為海洋生態旅游新標桿
聯系電話:0411-39622688
微信:299393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