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十月金秋,在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翠的紅樹林隨波蕩漾,鷺鳥展翅其間,不遠處的沼澤波光點點、草芽綠嫩,生機盎然。這是海南島常見的景,也是海南島獨有的景。
青山和綠水,藍天和白云,正在為海南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建設注入越來越多的“生態自信”和“生態能量”。
陽光、沙灘、浪涌澄澈、海風習習。雖然遠在南海之濱,數十年來,海南吸引著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一批批游客。日臻成熟的旅游業帶動了島內經濟繁榮,更使這片椰風南國意識到“生態”這項核心競爭力。
海南島擁有1823公里的海岸帶,管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日前,中新社記者跟隨中國國家海洋局組織的“2015海疆萬里行”采訪活動來到海南,探尋中國海島旅游的生態發展之路。
三亞是一個沒有工業的旅游城市,但多年發展也使這座“海島天堂”必須解決海水污染、珊瑚礁破壞等問題。“三亞海洋生態環境面臨的難題主要來自城鎮生活污水、農業污染、過度捕撈以及盜采盜挖等”,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主任傅捷對記者說。此外,大型海洋工程建設,如亞龍灣基地、榆林灣基地的建設,也對于三亞珊瑚礁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性影響。
根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至2010年全國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監測結果,2010年監測到海南的活造礁珊瑚覆蓋率在海南島東南部平均只有11.60%,比2006年的監測數據大幅下降,降幅分別達到48%和83%。三亞珊瑚礁的狀況尤為堪憂。曾經,珊瑚礁受損面積高達80%。
早在1990年,三亞已經啟動珊瑚礁資源的保護工作。當年9月,中國首個國家級海洋生態類型的珊瑚礁保護區——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建立,保護區總面積85平方公里。1995年,保護區分別在鹿回頭、大東海和亞龍灣試點珊瑚人工繁殖,即將從海底截肢的珊瑚采集到陸上培養,或直接移植在人工礁上,然后向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底沉入人工礁珊瑚。
經實驗移植的珊瑚苗成活率達到70%左右,正常情況下,珊瑚苗植入海底兩到三年后,基本可以成株,據介紹,目前在保護區海域有造礁珊瑚110余種、浮游植物131種、浮游動物80種、魚類296種,以及玳瑁、綠海龜和中華鱟等瀕危物種。海南旅游,大連到海南旅游。
——海南注入越來越多的生態自信和生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