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中國旅游貿易逆差”是誤導
根據中國國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組織以及國家信息中心等有關機構統計標準和研究結果,作為全球入境旅游目的地與出境旅游客源地的雙重大國,中國旅游貿易順差至少在100億美元以上,所謂“中國旅游貿易逆差”之說不能成立。
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15日說:“最近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中國存在巨額的旅游貿易逆差’,說‘2013年我國旅游貿易逆差730億美元,2014年旅游貿易逆差突破1000億美元,增長近50倍,我國已成為世界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這實際是一個嚴重誤導性的說法。”
李金早在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說,出境旅游花費和入境旅游花費,目前不是同一個統計口徑,不具備可比性,更不能簡單相減,就如拿椅子和杯子相比相減,犯了常識性的統計分析錯誤。
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海外旅游花費的調查統計制度體系。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出境旅游的統計口徑包含長期(超過一年)醫療和留學費用,除出境旅游消費外,留學生等特殊人群學費、食宿以及在外短期工作人員當地消費,也劃入國際服務貿易項目統計范疇。而國家旅游局測算入境旅游收入數據,執行的統計口徑未包含長期(超過一年)醫療和留學費用,兩個統計數據口徑一大一小,無法直接相比,更不能直接加減。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出境旅游花費和入境旅游花費還存在另一個口徑差異:中國入境旅游花費調查分為過夜和不過夜,出境旅游花費調查則不分過夜和不過夜。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境外花費,又是根據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布的中國人入境花費整理計算,而各國和地區對統計方法不盡相同,數據不具備可比性。
“區別很明顯。我們的國民出境,很多時間消磨在購物中心。而境外朋友入境,大部分時間游山玩水。盡管有國內旅游商品花樣和品種的創意不夠多的問題,但入境游客的行為更符合‘旅游’的定義。我們很多人出境就是大包小包購物。在景區就是下車拍照。”國旅股份副總裁陳榮說。
中國公民出境花費高,主要高在境外購物特別是國外購買奢侈品。由于聯合國2008版國民經濟核算的旅游衛星帳戶部分的調整,已將奢侈品購物從服務貿易中調整到貨物貿易,中國出境旅游花費數據大大減少。
“我國出境旅游花費有階段性特征和政策因素,主要是關稅高、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并不是典型旅游消費行為,而是一種貿易替代。有關研究數據沒有扣除這些因素。”李金早說,隨著中國自貿區建設、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以及出境游客消費逐步成熟,排浪式海外購物特別是購買奢侈品消費將理性回歸。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調查,扣除上述因素后,不僅沒有所謂巨額旅游貿易逆差,還存在順差。2013年中國國際旅游支出為1286億美元,國際旅游收入516.64億美元,扣除留學費用約為400億美元,奢侈品消費近500億美元,以及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出境和入境旅游人均花費差距、回流等因素,至少還有順差上百億美元。
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從人民幣到外幣,貨幣流、客流、物流高度國際化,中國亟待改變把出境、入境割裂起來孤立觀察的做法。隨著出境旅游大規模快速增長,從萬達到海航,中國大批企業到國外收購改造酒店、投資建設度假村,許多人家庭開始到國外買房產,一部分用于孩子讀書或置業,很大一部分也用于度假。
“在歐美,收購一個四星級酒店大約投資1億美金,改造裝修提升要再花費一個億,大部分建筑材料、酒店用品、各種設施和裝備都從中國出口過去,許多酒店管理經營和服務員也都從中國帶過去,旅游的發展對中國的出口綜合帶動效應日益顯著。”李金早說,根據國家信息中心課題組初步測算,2013年旅游業拉動出口約占當年出口的7%以上。人員“走出去”帶動了貨物出口、技術出口、服務出口,成為中國新一輪出口和對外投資先遣隊。
攜程旅行網高級副總裁郭東杰說,旅游產業鏈很長,從旅游本身來說,中國出入境旅游總體上是平衡的,因為出入境旅游人數比較平衡,而且長期以來入大于出。
2013年,中國入境旅游總人數12907.78萬人次,出境旅游總人數9818.52萬人次,目前入境旅游比出境旅游人次還多3089.26萬人次。出境旅游的地區結構與入境旅游地區結構也基本一致。因此完全可以計算差額,包括扣除海外接待體系資金回流,出境旅游花費中發生在國內費用。
李金早認為,要樹立“旅游入出境總人次”概念。中國已從入境旅游目的地轉變為入境旅游目的地與出境旅游客源地的雙重旅游國。應該把入境旅游與出境旅游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如外貿,講進出口總額,反映對外經濟交往的總體規模。入出境旅游在客源地和目的地國產生的相關拉動是相互性、綜合性的。
“在會同統計局做好常規旅游統計同時,要會同國家信息中心,建立旅游經濟運行動態監測機制,全面反映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開展旅游統計改革試點,解決各地區旅游統計數據橫向不可比、縱向不可加的問題。”李金早說,要徹底結束中國沒有旅游數據總量分析的歷史。
——中國國家旅游局局長:“中國旅游貿易逆差”是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