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高溫憂傷了 斗門不可錯過的傳統小吃
盡管立秋就要來臨,但8月份的珠海依然處在 “欲動身先汗如雨”的酷暑季節。在烈日炎炎烘烤下的珠海,一天洗三次澡也止不住汗如雨下,稍稍吃點黃燈籠辣椒就能“火冒三丈”,人們正常的食欲也會消減不少。今天,小編整理了來自珠海斗門的各種特色傳統小吃,如果你對平時經常吃的主食提不起胃口,不妨就跟著小編一起探訪斗門的特色小吃吧!
在珠海,一直流傳著“特色小食盡在斗門”的說法,珠海斗門古村落多,保留下來的鄉規民俗和傳統小吃也相對較多。一些傳統小吃流傳了幾百年,承載民俗、歷史與文化。
蝦堆
一提起蝦堆,是否就會勾起你童年時美好的回憶呢?相信不少80后還記得以下的情景:幾個同學仔一下課,就一齊跑向學校旁的小賣部一人買一串熱騰騰的蝦堆品嘗一番,那種滋味是多么的美好。
蝦堆源于鄉間小吃,大概由韭菜或香蔥、粉和鮮蝦做成的油炸食品,是斗門最著名特色小吃。至解放初期,斗門墟、乾務墟、沙龍墟仍有人制作,現基本消失。斗門蝦堆皮脆、甘香、鮮美,是吃過返尋味的特色小吃。
蝦堆的制作方法,是先把一定量的糊狀粘米粉放進燒熱的蝦堆勺中,再加進韭菜粒、成只活蝦等餡料,然后再加入粘米粉定型,在滾油中炸至金黃色,這樣一個個誘人又香脆的蝦堆就“出爐”了。炸蝦堆時很講究火候的控制,粘米粉的選用和調味最為關鍵。
蝦米糍
蝦米糍,顧名思義是用蝦米為主要佐料做成的。那甘津津、撲鼻的蝦米香,非常誘人。它油而不膩,稠而不黏,嫩滑爽口,所以便成了很多人早餐的首選。
斗門水網密布,到處是河涌港汊,盛產河蝦、基圍蝦、白蝦等,所以用蝦米做原料一點也不用犯愁。蝦米不選一般的河蝦,要選大只、生猛的基圍蝦(又叫沙蝦),灼熟、曬干。除了主料與配料講究外,水也要講究,鄉下人一般選用山泉水。
蝦米糍以斗門出品最有名,至今留存。其制作方法也頗為講究:將粘米粉用涼開水開成米漿,即一邊放水一邊攪拌,攪拌時慢慢下水,米漿由稠到稀,攪好的米漿稀至用勺子舀起再倒下可以形成一條線狀便可。倒一層薄薄的米漿放在蒸籠里炊,第一層炊熟后又在其上加一層,如此反復多次,要炊幾層由人喜歡,到最后一層時,則在其面上放上蝦米、蔥花一起炊熟便可。
由于制作方法復雜,漸漸被簡易的腸粉取替。現時在酒樓食肆做的腸粉,形狀與它有點相似,但色澤、味道、口感遠遠比不上蝦米糍。
斗門雞屎藤餅,可以吃的“雞屎”。每次提到雞屎藤餅,人們都會好奇地問“雞屎”都可以吃?會不會像臭豆腐那么臭?真正吃過以后你就會發現,這餅和那雞什么的完全兩碼事,雞屎藤餅不僅味道清香可口,而且還是斗門傳統節日必備食品。
斗門村民有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都要食用雞屎藤餅的風俗。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墻壁野樹間,長丈余,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由此可見,雞屎藤餅既美味又具有食療價值。
瀨糍水
瀨糍水是斗門特色傳統美食代表作之一。傳統的瀨糍水,用料上乘、完全手工制作。先用新鮮優質晚造粘米以水浸透,撈起用竹制籮筐盛裝晾至干身,再用這種晚米煮飯晾涼。把干身的粘米放進舂米的石碓,再放適量米飯,用人力舂粉,以籮斗篩粉,曬干成干米粉。把干米粉以涼開水調至適度糊狀,用手工把米粉漿從鉆孔椰殼成線狀瀨進開水鑊里至熟透,撈起過冷槽后放在竹制米篩上面備用。用碗裝上糍水米線,加入雞湯或豬骨湯,再放上蝦米、瘦肉、臘腸、鱩干、蔥花,就是地道的斗門“瀨糍水”。
咸茶
在白蕉鎮客家村幾乎家家都會煮咸茶,不論男女老少,人人喜愛喝咸茶。
白蕉鎮客家咸茶從清乾隆(1744年)開始盛行,摒棄了傳統擂茶中的葷食,保留素食部分,并不斷地發展其特色,其主要原料有:茶葉(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黃豆、芝麻、蔬菜(生菜、油嘜菜、西洋菜.豆角)、細葉芹菜、蔥等。已經成為了當地客家飲食風俗中最具特色的茶文化的一朵奇葩流傳至今。
_________別為高溫憂傷了 斗門不可錯過的傳統小吃